JarviX 使用體驗優化 - 降低智能分析上手門檻,讓數據分析更上手。

擔任角色:UI / UX Designer

負責內容:搜集用戶使用體驗資料、使用情境定義、資訊架構統整、操作流程規劃、UI 設計


有別於以往的商業報表製作軟體(例如:Excel),JarviX 智能分析工具主要由問句驅動來快速產生資料圖表,由於大大簡化過去各種繁雜設定的時間,將省去的時間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探勘。而智能分析工具也將在分析過程作為輔助的角色,提供圖表結果一些的額外的特徵資訊,希望幫助分析者能夠更快速挖掘到有價值的資訊。

智能分析功能的使用率與其他功能相較下偏低,由於目前提供的功能對於使用者的使用門檻較高,操作的自由度較不彈性。分析概念與知識需要具備一定程度,才有辦法深入分析下去。

優化產品使用體驗從降低基本功能的上手門檻開始,針對問句結果內容支援更多彈性設定功能,並且透過一段時間的使用,讓分析新手開始具有分析概念與想法。

設計流程

現況使用暸解

首先我們透過問券搜集統計目前用戶的背景及使用狀況。


我們邀請現有的幾位企業用戶進行訪談,並且是在智能分析功能使用率較低的使用者,來暸解他們現況使用 JarviX 的目的及遇到的情況與痛點。

  1. 對功能使用方式不熟悉,且沒有適合的引導。
  2. 對自己資料不熟悉時,工具無法起到良好的輔助效果。
  3. 問句結果難以調整成想要的圖表呈現。
  1. 分析經驗薄弱缺乏分析指導。
  2. 圖表呈現無法彈性調整。
  3. 部分功能操作流程缺少便捷性感到不便。

本次設計要點

1
重新定義功能頁面的架構層級
2
降低新使用者的使用門檻
3
建立能夠輔助使用者分析的功能
4
提升功能便捷度與圖表調整彈性度

1. 重新定義功能頁面的架構層級

// Before

A智能分析的起始「資料總覽」畫面與「問句結果」的頁面為上下頁面的階層關係,但由於使用者會非常倚賴資料,所以回到資料總覽頁面反查資料表內容的頻率非常高,但卻也將原本的問句結果清除。

(舊版,Sitemap)

「檢視資料表」功能不會因為也頁面的上下頁異動而有所影響,但內容幾乎與「資料總覽」內容相同,僅差別在「檢視資料表」呈現原始資料內容,而「資料總覽」則會受篩選條件影響,導致功能重複性太高

(舊版UI,檢視資料表)
(舊版UI,資料總覽)

// After

A將「資料總覽」與「問句結果」的頁面邏輯調整為同一層級,並加入產品的新功能項目。三個功能頁面透過 Tab 方式的切換,不再發生互相清除的情況

(新版,Sitemap)
(新版,Wireframe)

整併「資料總覽」與「檢視資料表」功能。

  • 重新定義「資料總覽」定位為資料控制功能,作為分析前後的資料處理工具。
(新版,Wireframe)
(新版UI)
  • 加入不同方式的檢視工具,因應不同時候的狀況可作資料表顯示上的彈性調整
(新版UI)

2. 降低新使用者的使用門檻

// Before

A初次進入使用時,第一個畫面呈現的資訊非常滿,一堆沒有次序性的純說明標記,使用者無法馬上了解功能之間的關係,以及要先用什麼功能。

  • 對於之前習慣Excel 操作模式的使用者,比較無法馬上聯想和如何開始操作
(舊版,分類說明)
(舊版UI)

不了解系統能辨識的詞句語法,問句錯誤失敗率極高

  • 沒有特別說明系統能夠辨識語法的規則與邏輯,且不了解可使用詞彙有哪些,導致使用者所輸入的問句都為錯誤居多(ex.今年賣的怎樣?)。
  • 「問句說明」功能雖然一開始的引導說明有標記,但由於不明顯因此使用率極低。
(舊版UI)

// After

A列出各種需要引導的情況並分類,依不同階段的使用者情況,提供不同方式的功能引導

(盤點需要引導的情況並分類)
(新版,分類說明)
  • 初次使用的起始畫面,引導使用者去其他功能進行資料前置設定。
(新版UI,沒有任何資料表可以使用)
  • 該功能初次使用時,提供步驟性的引導說明,讓使用者可以更專注了解目前所在功能的內容
(新版UI,功能初次使用)

優化問句功能的各樣提示,讓使用者一開始就有些額外資訊可以做參考。

  • 在輸入框元件就顯示一些基礎問句推薦(tooltip顯示)選項,供使用者理解問句語法邏輯。
(新版UI,Placeholder 文字)
  • 在輸入文字的同時,也即時辨識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是否有對應到什麼,並給予推薦,且主動推薦給使用者可使用的問句功能名稱,例如:產品數量趨勢。
(新版UI,問句功能推薦)

3. 建立能夠提升使用者分析能力的功能

// Before

A對於初步想嘗試分析的user,由於對資料之間關係的敏銳度較低,所以可以分析的靈感也較少,往往看完第一個問句之後就止步不前無法深入,需要有分析老手一步步帶領。

(舊UI,問句結果)
(舊版,情境描述)

「問句說明」雖然可以看到有很多問句功能,但不熟悉問句功能要如何互相搭配作資料的挖掘與分析。

(舊版UI,問句說明)

// After

A進行分析模擬後發現分析過程是種循環性的行為,嘗試尋找共通性將其標準化,並加入演算法針對分析標的和問句功能作為「下一步推薦」工具。

(分析情境模擬)
(分析流程步驟分類)
  • 盤點功能與功能之間的關係,以及不同圖表組合情況的差異。
(項目關係統整)
(盤點各種內容組合可能性)

透過「下一步的推薦」的引導,讓user可以逐漸建立分析需要的邏輯思考以及靈感,並且讓問句功能之間搭配使用熟練度可以逐步提升。

(新版,情境描述)
(新版UI,問句結果 下一步推薦功能)

4. 提升功能便捷度與圖表調整彈性度

// Before

A在資料總覽檢視資料表內容時,若想要專注在目前的資料表進行分析,則必須到「資料來源」選單進行設定,當資料源與資料表很多,且需要的資料表被排序在很下方時,會經過繁瑣的操作流程才能指定到該資料表。

(舊UI,選擇資料表)

在資料總覽檢視資料表內容時,若想要對該資料表進行「欄位設定、資料範圍篩選」等操作時,過程很繁瑣

  • 必須開啟「進階設定」才可能進行相關功能操作。
(舊版UI,操作流程)
  • 「進階設定」開啟前必須先「指定資料表」才可以使用,操作過程很繁瑣。
(舊版UI,指定資料表)
(舊版UI,進階設定)

問句結果的圖表呈現皆由系統預設,使用者無法變更圖表呈現,若遇到較不容易觀看的圖表內容時(ex. 差異性太低),User 也無法調整該圖表呈現的設定。

(舊UI,選擇資料表)

// After

A提供額外的指定資料表方式。在「資料總覽」的資料表列表中加入「指定資料表」按鈕,作為指定資料表功能的捷徑,縮短設定步驟

(新版UI,選擇資料表)

在一樣無法改變的程式條件狀況下,提供新流程來達成。

(新版UI,操作流程)
  • 將「欄位設定、資料範圍篩選」功能拉到第一層可見位置。
(新版UI,點擊篩選條件)
  • 點擊「欄位設定、資料範圍篩選」按鈕後,系統自動指定目前所顯示的資料表,使用者不需要自己得去先把資料表指定好才能啟用功能按鈕。
(新版UI,篩選條件設定)

問句結果加入圖表內容的設定,讓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調整顯示內容。(ex.縮小起迄值,放大數值差異度)

(新版UI,問句結果 圖表設定)

測試與反饋

Contact

聯絡方式